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,西塘人士陆美煌创办“陆家酒坊”,所酿“梅花三白酒”(早期黄酒)享誉盛名,有“陆酒”之美誉。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项圣漠,就尤其喜欢陆酒,每年要喝百余坛梅花三白酒,曾流传“圣漠戏墨成趣谈,画株桃花抵酒坛”的趣事美谈。
据《西塘镇志》详细记载,陆家酒坊以精选糯米为原料,配以胥井之水,于梅花盛开的腊月酿成。所谓三白,即一为酿酒的米白、二为酒色乳白清冽、三为盛酒陶坛外用石灰刷白,因而称为“梅花三白酒”。
据《西塘镇志》记载,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徽州匠人王公正遍寻陆氏酿酒古法,于吴越交界的汾湖畔创立"王公正酱园酒坊"。在保留"三白"精髓的基础上,创新采用嘉善特产精白糯米,突破地理边界实现二次酿造升华。其改良的"太白酒"既延续了梅花三白酒清冽甘润的底色,又赋予酒体更醇厚的层次感,成为清代黄酒工艺迭代的重要见证。
清嘉庆三年(1798年),徽商江雪阶采用“太白酒”秘技,择西塘水陆辐转之地创立“江鼎懋”酱园酒坊。凭借徽商独到的经营智慧,匠心独运改良发酵技法,终得"琥珀凝光、陈韵透骨"之上品老酒。据载,该坊鼎盛时窖藏三千石,漕船连樯贩运苏杭,终成清代西塘首屈一指的酿酒巨擘。
道光戊申年(1848年),西塘李氏族人李文照以太白酒脉为经、陆氏匠艺为纬,于东栅口里仁港南岸肇建“李益源酒坊”。其以“喂饭”之法重构古方,岁成黄酒千瓮,漕运辐转直抵松江府,实为江南黄酒业从匠作秘技转向工坊化量产的历史转摈。